连铸板坯去毛刺技术发展现状与创新趋势探析
发布时间:2025-09-04 10:17:54 作者:武汉南锐 浏览量:1
摘要
在当代钢铁连铸工艺流程中,板坯去毛刺作为连续铸造与热轧产线之间的关键衔接环节,其处理水平对最终钢材的表面完整性、轧机辊系寿命及全线生产稳定性具有决定性影响。伴随高端钢材市场需求增长及智能制造模式的推进,去毛刺工艺与技术装备持续迭代升级。本文系统梳理连铸板坯去毛刺技术的最新进展,剖析主流装备特点,并探讨其智能化发展方向与未来前景。
一、 毛刺处理的战略意义与多维度影响
连铸阶段,采用火焰或等离子切割方式分离板坯时,其底部边缘常残留因高温熔融金属凝固形成的“毛刺”。若清除不彻底,将引发多重生产隐患:
轧材质量风险:残留毛刺在轧制时压入基体,导致氧化铁皮压入、疤痕等缺陷,对汽车外板、高端家电板等表面严格要求的产品构成严重影响。
设备损害与成本增加:毛刺在输送过程中易划伤辊道、导卫装置及轧辊,引发非计划停机,显著提高维护成本和生产损失。
生产流畅性干扰:脱落的大块毛刺堆积在设备间隙,清理难度大,易造成生产中断。
热送热轧工艺限制:尤其在热装热送(CC-DHCR)和直接轧制(CC-DR)模式下,毛刺若带入轧线,将放大质量与设备风险。
因此,开发和应用高效、精准、可靠的去毛刺技术已成为现代连铸生产线设计中的重要考量。
二、 主流去毛刺技术路径与创新进展
目前行业内广泛应用的去毛刺设备主要包括机械式与激光式两大类,其在技术原理与系统构成上具有显著差异。
1. 机械式去毛刺系统:高可靠性基础上的智能化升级
机械去毛刺通过刀具与板坯边缘的物理接触实现毛刺清除,主要分为固定式、摆动式和随动式。其中,随动式因具备在线跟踪调整能力,已成为主流配置。
技术演进特征:
感知精度提升:融合热金属检测器、多线激光扫描和视觉识别系统,实现对板坯轮廓与毛刺尺寸的实时侦测。
智能自适应控制:基于PLC或专用工控系统,依托伺服电机与液压协同驱动,实现刀头在多自由度上的精确轨迹跟踪与压力调控。
刀具材料与结构创新:广泛应用陶瓷复合刀具、超硬质合金刀盘,并引入磨损在线监测与自动补偿机制,大幅提升使用寿命与切削一致性。
力控加工策略:通过实时反饋切削力数据,实现恒力磨削,避免板坯形变导致的设备干涉或去毛刺不彻底。
优势:技术积淀深、投资与运营成本均衡、适应高速产线。
瓶颈:刀具属消耗件,机械接触带来磨损与噪声问题。
2. 激光去毛刺技术:非接触加工的突破性应用
激光去毛刺依靠高能束流瞬间加热并去除毛刺,属于无接触加工范式,特别适合高洁净度要求的生产场景。
技术前沿表现:
高效能激光源普及:采用20–40 kW级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处理单块板坯时间缩短至20秒内,产能匹配性强。
机器人柔性协作:结合六轴高刚性工业机器人,可实现复杂路径下的全覆盖作业,消除处理死角。
视觉智能引导系统:搭载高动态范围视觉传感器,进行毛刺三维轮廓重构,生成定制化加工轨迹,实现自适应加工。
绿色生产特性:无机械作用力,无刀具损耗,烟尘发生量少且易于集中处理,维护需求极低。
优势:卓越的处理质量、智能化程度高、无工具消耗、数据可追溯。
挑战:初始投入高、系统运维专业性强、能耗相对突出。
三、 产业应用现状与选型策略
现阶段,高精度机械随动去毛刺设备因综合性价比优势,仍在大型碳钢生产线中占主导地位,尤其适用于高产能、常规钢种生产场景。
激光去毛刺系统则逐渐成为高端特钢、汽车板、硅钢和不锈钢生产线的优先选择,其在新建“黑灯工厂”和旧线升级改造中展示出显著优势。此外,出现“机械粗处理+激光精处理”的复合模式,兼顾效率与质量冗余,进一步提升工艺可靠性。
四、 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
深度融合数字孪生与物联网技术:通过构建虚实映射的系统模型,实现去毛刺过程实时仿真、故障预测与全生命周期管理。
AI驱动的自主决策系统:嵌入机器学习和机器视觉,使设备具备毛刺类型识别、工艺参数自优化和异常诊断能力。
激光设备成本效益优化:随着激光器件规模化生产和光路系统改进,其应用门槛有望逐步降低,向中型生产线渗透。
节能与绿色制造诉求:聚焦能耗控制与除尘效率提升,推动去毛刺环节与钢厂环保目标协同。
结论
当前连铸板坯去毛刺领域呈现机械与激光技术并行发展、智能升级不断深化的格局。机械式设备凭借稳定性和经济性仍是市场主力,而激光技术以其精准、洁净、智能的特点,成为高端制造的重要技术路径。未来技术选型需基于企业产品结构、产线特点和智能化水平综合决策,唯一不变的是对去毛刺效率、质量与可靠性持续提升的核心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