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新闻动态

结晶器锥度对铸坯质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5-07-11 09:58:57 作者:武汉南锐 浏览量:3

结晶器锥度(或称倒锥度)指其内腔纵断面尺寸由上至下逐渐缩小的设计(上大下小),这一参数直接影响铸坯凝固过程的传热效率、坯壳均匀性及缺陷发生率,是连铸生产的核心控制要素。以下是其对铸坯质量的具体影响机制及关键结论:

一、锥度设计的核心作用

结晶器需匹配钢水凝固收缩特性:

气隙控制‌:钢水凝固形成坯壳时会收缩,若锥度过小(如<0.4%/m),坯壳过早脱离铜壁形成气隙,热阻增加(气隙热阻占整体80%以上),导致冷却不均、坯壳减薄,引发鼓肚、漏钢或皮下裂纹‌。

支撑坯壳‌:锥度过大(如>0.9%/m)会过度挤压坯壳,增大拉坯阻力,加速结晶器磨损,并导致角部应力集中,诱发角部凹陷、表面增铜及纵向裂纹‌。


二、锥度异常引发的典型缺陷

‌锥度问题‌

‌直接后果‌

‌衍生缺陷‌

过小

气隙增大,传热恶化

坯壳薄、鼓肚、漏钢、角部纵向凹陷

过大

机械应力过大

角部裂纹、表面增铜、结晶器磨损加速

不均匀

局部热点生成

坯壳厚度不均、横裂纹、偏角部漏钢


三、对裂纹与表面质量的影响机制

纵裂纹‌:

锥度过小导致坯壳过早脱离结晶器,角部冷却不足形成薄弱区,在钢水静压力下产生纵向裂纹‌。

研究证实:厚度方向锥度每增加0.1%/m,铸坯纵裂纹发生率降低15~20%‌(尤其对中高碳钢)‌。

角部缺陷‌:

锥度过大时,角部受压变形,诱发应力集中裂纹;锥度过小则因角部转动加剧生成皮下裂纹‌。

表面增铜‌:锥度过大加剧铜壁摩擦,铜屑渗入坯壳形成表面铜富集缺陷‌59。

四、锥度参数的优化方向

基准范围‌:

小方坯:0.4~0.9%/m‌(常用0.5~0.8%/m)‌。

板坯厚度方向:需>0.7%/m以抑制纵裂纹‌。

动态适配因素‌:

钢种特性‌:包晶钢收缩率高,需更大锥度(如0.9%/m)‌。

拉速提升‌:高拉速需增加锥度补偿传热不足‌。

结构创新‌:

单锥度→多锥度/抛物线锥度:适应坯壳非线性收缩,减少角部气隙(如方坯偏角部优化后裂纹率↓30%)‌。


五、结论

结晶器锥度需在 "支撑-收缩"平衡点‌ 区间设计:

下限‌:确保坯壳紧贴铜壁,避免气隙(≥0.4%/m)‌;

上限‌:控制机械载荷,防止角部损伤(≤0.9%/m)‌;

核心目标‌:‌最小化气隙热阻,最大化均匀传热‌。实际生产中需结合钢种收缩率、拉速及断面尺寸动态调整,并优先采用多锥度设计以提升高附加值钢种成材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