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线余热综合利用效益分析
发布时间:2025-01-16 10:50:32 作者:武汉南锐 浏览量:16
水泥厂1号5000t/d生产线早期配套建设的7.5MW余热发电工程,各项指标大大低于最新双压余热发电技术,未能充分利用生产系统的余热,发电功率尚有很大提升空间。在分析了生产过程中尚未被利用的余热资源后,制定了余热综合利用方案。综合改造后的机组发电功率可达9.9MW,比改造前高出约23%,经济效益显著。
1 主要改造内容
1)采用窑头循环鼓风,提高AQC炉进口风温,以增加锅炉的产汽量。
2)采用窑筒体集热罩回收高温壁面散热,作为窑尾低压余热锅炉给水预热器热源。
3)增加窑尾低压蒸汽系统,生产低压蒸汽。
2 余热条件
该生产线实际余热情况见表1。
1)窑头余热
窑头风具有如下特点:①窑头废气不存在燃烧含硫燃料产生的烟气酸露点腐蚀问题,温度可降至95℃左右,实际运行可降至更低约85℃;②抽取的380~420℃废气进入窑头AQC炉,近300℃的温降足以支撑两级压力蒸发相变过程;③AQC炉还承担着窑尾SP炉的给水任务,以减小SP炉传热温差,提高机组经济性。因此,如何确保进入AQC炉的废气流量和温度是确保双压系统达标达产的关键,并且提高AQC炉入口烟气温度是代价最小和最有效的优化手段。
设置循环风利用可有效提高进入锅炉的废气温度。循环风取气口设置在窑头排风机出口,不但废气含尘量减小,而且取气点压力为微正压,不需要额外增加循环风机,节省投资[1]。
现场运行表明,采用窑头循环鼓风技术可将AQC炉入口烟气温度从380℃提高到约436℃,约提高56℃,可多回收余热5 746.0kW ,多生产1.6MPa-380℃蒸汽约4t/h。
2)筒体余热
根据现场对窑筒体外表面温度监测结果,回转窑外表面高温区温度在200~350℃,通常用轴流风机进行冷却,余热散失到空气中。
目前,一般采用窑筒体集热罩进行热量回收。该生产线回转窑规格为Φ4.8m×72m,利用区间为6.5~14m、18.5~33.5m和34.5~42m,共30m。集热罩设计参数见表2。
稳定工作的回转窑筒体可认为是壁温恒定的大空间水平横管,传热经验关联式[2]为:
选定筒体长度为30m,在没有集热罩的条件下,散发到环境中的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损失分别为691.8kW和1812.3kW,总计为2504.1kW。根据集热罩设计经验和现场实际运行情况,集热罩仅覆盖筒体的上半部分,可有效利用这部分换热总量的18.6%,可将约10t/h的给水从50℃加热到90℃以上。
3)窑尾余热
窑尾废气余热除用于高压SP炉产生蒸汽外,还要用于生料磨烘干,烘干烟气温度因原料含水量不同而异,一般在200℃左右。根据计算,该厂生料磨烘干温度仅需190℃。
原窑尾高压SP炉的排烟温度在235℃左右,尚有235~190℃约45℃的烟气温降释热可利用,经计算得可利用热量为6704.8kW。
因此,在原SP炉后串联一台低压SP炉,利用这部分余热可生产0.45MPa-190℃低压蒸汽约10t/h。
3 余热综合利用系统
3.1 烟气流程
窑尾锅炉采用双压系统,设高压和低压SP炉。C1出口约345℃烟气依次流经高/低压SP炉,烟气经过换热后温度降为190℃左右,经高温风机进入生料磨烘干生料。
从窑头抽取的420℃烟气余热经过沉降室除尘后,进入AQC双压锅炉温度降至95℃后进入袋除尘器,经窑头排风机,一部分排入大气,另一部分作为循环风通过窑头冷却风机进入篦冷机。考虑到熟料需要在高温下快速冷却,因此只在篦冷机出料端附近的4个风机进行循环风利用。
3.2 汽水流程
对原有双压系统的改造主要是增加了窑尾低压蒸汽系统,窑筒体集热罩和低压SP炉构成了窑尾低压蒸汽系统。
给水经两台给水泵进入AQC炉公共省煤器加热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进入高压SP炉产生1.6MPa主蒸汽,一部分进入AQC炉高压段产生1.6MPa主蒸汽,两股主蒸汽汇入主蒸汽母管,到汽轮机做功发电;经减压进入AQC炉低压段的给水,产生0.35MPa低压蒸汽;经减压进入窑筒体辐射受热面的给水,经过低压SP炉的蒸发段、过热段产生0.35MPa低压蒸汽,与AQC炉低压蒸汽汇入低压补汽母管,补入汽轮机做功发电。
4 运行情况及效益分析
综合利用后,该余热发电系统正常运行时,平均发电功率达到9.93MW,最低为9MW,最高为11.2MW,平均增加了1.93MW,取得了明显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