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新闻动态

钢铁业未来两年定调“稳增长、防内卷”,AI技术助力行业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25-09-25 11:28:33 作者:武汉南锐 浏览量:1

钢铁行业正从规模竞争转向质量竞赛,人工智能成为降本增效和绿色转型的關鍵杠杆。

在工信部等五部门最新发布的《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中,“稳增长、防内卷” 被确立为未来两年行业发展的核心基调。方案明确设定了钢铁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左右的目标。

钢铁_01.png

与此同时,钢铁行业正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转型。在江苏中信泰富特钢的智能化研发中心,AI辅助研发系统已成功将高端特钢新产品的平均研发周期降低56%。过去需要72小时的品质验证流程,如今只需8小时即可完成。

01 政策背景:供需失衡下的行业重塑

当前钢铁行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供给总量过大与有效需求不足之间的失衡。这一矛盾直接影响行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方案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提出了五方面十项工作举措,旨在推动钢铁行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方案设定的目标不仅关注增长幅度,更注重增长质量。到2026年,钢铁行业将实现经济效益企稳回升,市场供需更趋平衡,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这些目标体现了政府引导行业从量扩张向质提升转变的决心。

02 精准调控:从“一刀切”到分级分类管理

《工作方案》提出了实施产能产量精准调控、推进钢铁企业分级分类管理的具体措施。

不同于以往的简单化限产,新方案强调通过产量调控促进优胜劣汰,实现供需动态平衡。这一举措旨在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同时严禁新增产能。

冶金工业标准研究院院长张龙强指出,《工作方案》强化了供需两端协同,扎实推动实现市场供需动态平衡,有效稳定行业发展预期。

这种精准调控方式有助于避免过去常见的“一刀切”政策带来的市场波动。

03 创新驱动:研发投入与产品升级并进

在创新领域,中国钢铁行业取得了显著成果。今年以来,中国钢铁行业全球首发产品数量已超过120个,行业研发投入强度年均增长15%。

多家企业实现新品“井喷”,如河北迁安某钢铁企业最新研发的超薄硅钢产品,为全球首发的面向新能源汽车用的高强度硅钢,可显著提升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

该企业还全球首发了第一款面向人形机器人的专属材料,厚度仅为0.1毫米,采用先进自粘接工艺,在电机应用中实现更佳效能。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赵民革表示,新产品“井喷”背后是钢铁企业对市场的精准快速响应。先进制造业对高端钢材的需求快速增长,倒逼钢铁产品加速从“通用型”向“定制化”转型。

04 AI赋能:智能化转型的具体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钢铁行业的应用正在全面展开。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栋表示,钢铁产业是新一代人工智能深度赋能的实践场景。

在铁前系统方面,宝钢梅钢产学研共同开发的“智慧高炉系统”融合了大数据、AI与冶炼机理,实现了高炉关键指标提前1至3小时预测与反馈,在线运行准确率大于85%。

王国栋院士解释道,把高炉真正做成智慧高炉,能够自己思考、感知并决策,能使所用的煤炭、原料降低,1吨钢可减少40公斤标煤,碳排放量明显降低。

在日照市,当地工信部门正推动“人工智能+钢铁”创新应用,鼓励企业积极“上模”“用数”,将人工智能技术潜能切实转化为产业实效。

05 绿色低碳:AI驱动的环保转型

方案还明确提出推进绿色低碳改造,促进转型升级。到2025年底,80%以上的钢铁产能需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AI技术在促进钢铁行业绿色发展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河钢推出的WesCarber碳中和数字化平台,以“能碳+AI”为核心,涵盖碳管理、碳足迹、碳链管理等八大子平台,实现全产业链碳流可视化。

王国栋院士认为,AI在“双碳”中的作用不止于单点改良,更在于通过打通生产各环节的数据流,使单点改良跃升为跨工序、跨尺度的系统协同,推动全流程绿色化重构。

通过算法动态优化能源调度,AI可以实时监测分析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建碳排放模型,精准预测碳排放情况,帮助制定减排策略。

06 未来展望:从单点智能到全流程智能化

随着方案的落实,钢铁行业将加快从单点智能迈向全流程智能化。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表示,今年首次以国家行动纲领的形式提出“AI+跨领域融合”,将AI提升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中信泰富特钢集团旗下三家子公司近期入选2025卓越级智能工厂项目名单,展示了行业智能化转型的成果。兴澄特钢打造的“基于AI全生命周期质量管控、产销协同高性能轴承钢卓越级智能工厂”,形成了从原料到成品的全链路优化能力。

王国栋院士指出,下一步钢铁行业应加快工业互联网、大数据、AI等技术融合,搭建能、环、碳全流程一体化管控平台,实现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全过程的控制延伸。

AI与钢铁的深度融合正在改变这个传统行业。在河北迁安,钢铁企业研发的超薄硅钢可显著提升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在江苏中信泰富特钢,AI系统将研发周期缩短56%;在宝钢梅钢,智慧高炉能使每吨钢减少40公斤标煤消耗。

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了技术进步的成果,更展示了中国钢铁行业从粗放增长向精细化、高质量发发展的转型路径。随着方案的落实,未来两年中国钢铁行业将在保持4%左右年均增长的同时,实现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